一版币 LGM-01:壹圆工农票券
正面图案 工人和农民
正面颜色 蓝色、粉色
背面图案 花幅
背面颜色 浅咖啡色
正面纪年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
背面纪年 1948
制版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直属厂
印制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天津人民印刷厂
印制时间 1949年1月7日至4月7日
发行时间 1949年1月10日
票面底纹 无底纹
印刷工艺 胶印三色
票幅规格 113 × 54 mm
号码位数 无号码
职章称谓 左:副经理章;右:总经理章
纸张水印 无水印
样票张数 单张、双张二种
停用时间 1955年5月10日
一、票券名称 :
(1)在1949年《金融旬报》十二月卅日出版,第三卷第十六、十七期第5页,由汪明、王善芝联合发表《关于「版志说明」的填写及人民币票版式样的介绍》时,称此券图景为“工农”;(2)在1950年林丹、宋和鸣编着《中国人民银行、华中银行钞目》和1954年曹剑安编印《集钞资料》中,也记载本券图案为“工农”;然而在官方出版的相关杂志书籍中,如:(3) 1985年北京左保昌和吴开泰在《中国钱币》联合发表《新中国战时的本位货币—回顾第一套人民币的印制发行》的文章称此券正面图景为:“工农”,而在(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1988年编的《人民币图册》和1993年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案》称此券正面图景为:“工人和农民”;此外,在(5)殷毅主编的1998年《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和2005年梁友杰主编《人民币防伪技术及真伪鉴别》等二本书中,也称此券正面图景为:“工人和农民”;而(6)2006年《当代中国印钞造币志》称此券正面图景为:“工人农民”。但目前坊间都简称为:“工农”;在第一套人民币中,命名:“工农”的票券有三张,此券与其他上海印钞厂印制的二张“工农”券的图景风格完全不同,不能等同视之。
二、印制工艺 :
(1)在1949年《金融旬报》第三卷第十六、十七期,由汪明、王善芝联合发表《关于「版志说明」的填写及人民币票版式样的介绍》时,记述本券:“正面:花边及图景为蓝色,花符为红色,背面:花边为紫酱色”,这个说明最为详尽,唯一的可能错误就是版别栏里,指出本券的印制工艺为:“石印”;(2)在1950年林丹、宋和鸣编着《中国人民银行、华中银行钞目》记载本券刷色为“青蓝”;而(3)1954年曹剑安编印《集钞资料》中,则记载本券刷色为“青红”,二者描述都过于简化;(4)在1985年《中国钱币》左保昌和吴开泰联合发表的文章指出,本券的印制工艺:“胶印三色”,正面颜色为:蓝,背面颜色为:棕,也蛮简化的;(5)在1988年《人民币图册》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案》,记载本券颜色:正面为:蓝,粉色,背面为:浅咖啡色;而(6)1998年《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和2005年《人民币防伪技术及真伪鉴别》书中,对此券颜色的说明:正面为:蓝,粉色,背面为:浅咖啡色,印制工艺:胶印三色;而(7)在2006年殷毅主编的《当代中国印钞造币志》在书中记述本券正面颜色为:蓝,粉色,背面颜色为:咖啡色。因此,综合上述各种书籍杂志,比较完整的说法为:“正面颜色:花边及图景为蓝色,花符为粉色,背面颜色:花边为浅咖啡色;印制工艺:胶印三色。”
三、印制单位 :
1995年傅发永主编《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简史》,书中关于晋察冀解放区货币的印制,在第97页概述了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的沿革简介:“1948月3日,冀晋印刷分局根据上级指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驻在陈泊沟村的二厂;大部分工人和小石印机,合并到边区印刷总局设在寺口的“新新印刷局”,印刷营业活件。另外,一厂、三厂职工带着大石印机和其它设备材料,进入石家庄市,驻在石家庄新华路北端的康乐新村。完成科驻在中山路西端。1948年5月,冀晋印刷分局改组为华北银行直属厂。对外叫民众书店。是年8月冀中印刷分局的一部分工人和干部带着两台大石印机和其它设备材料奉命从武强县的堤岸村和黄埔村进入石家庄市,与驻在石家庄市康乐新村的华北银行直属厂合并。冀中印刷分局的另外一部分工人和干部,带着设备和材料,迁到石家庄市的德胜街,与从寺口迁来的新新印刷局合并,成立了由华北银行直属厂管辖的新新印刷局。任务是承印营业活件。1948年10月,**军队疯狂轰炸石家庄,并企图侵犯石家庄。华北银行直属厂和新新印刷局经常停产防空。以后形势更加紧张,为防备万一,保证工厂安全,直属厂和新新印刷局按照上级指示,撤离石家庄,转移到衡水一带。不久,妄图进犯石家庄的**军队被我解放军阻截在保定以南大清河北岸并被击退。直属厂和新新印刷局又回到石家庄。直属厂从康乐新村迁到石家庄北郊的柏林庄。(1949年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去北平后,直属厂的完成科由中山路西头搬到中华大街总行大楼原址。)新新印刷局仍回德胜街。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华北银行直属厂改名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这时党组织公开活动,并在直属厂建立了新**主义青年团组织。1949年4月,上级指示直属厂和新新印刷局要做好准备,结束生产。在7―8月份有20余人调往北平中国人民印刷厂,此后陆续有一些人调往天津、北京接受新的工作。1950年1月,直属厂和新新印刷局结束了工作,完成了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大部分职工调到中国人民印刷厂工作(1950年3月更名为北京人民印刷厂;1955年1月1日启用国营五四一厂为厂名;1988年7月1日,正式启用北京印钞厂作为第二厂名,国营五四一厂作为第一厂名,北京人民印刷厂为第三厂名)”。
根据(1)在1985年《中国钱币》左保昌和吴开泰联合发表的文章指出本券印制时间:“49,1,17-49,4,7”,发行年月:“1949,1”;文中也指出:“第一套人民币,初期是分二批发行的。第一批三种,1948年12月发行。其中有:五十元券水车,十元券灌田,二十元券运肥。…第二批三种,1949年1月发行。其中有:一百元券耙地,五元券帆船,一元券,蓝色,图案为工农,胶版印刷三色,由新接管成立的天津人民印刷厂于1949年1月17日开印”。(2)在1998年《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一书记载本券的制版单位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而印制单位是:天津人民印刷厂,生产时间:“1949,1-1949,4”,发行时间:1949年1月10日,而在第21页记载“天津于1949年1月15日解放的当天,即由军管人员郭明显等携带人民币原版壹圆券工农、贰拾圆券推煤车进厂,当月即出产品,且印刷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以满足市场需要”。第一套人民币壹圆券有:工农图和工厂图二种;而壹圆工农票券左右各一个冠字,没有号码,因此实物上无法得知其发行量,还好,(3)在2009年殷毅主编的《中国红色印钞造币事业八十年》第113页记述天津人民印刷厂于1949年生产壹圆(工农)券:25 711 994张。从实物来验证,壹圆工厂票券的冠字,只有一个<I II III>,号码首位数只有三个:0,1,2;目前所知最大号码为:26 795 804,也就是其发行量约2千6百8十万张;再加上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印制壹圆工农票券的数量,综合研究后,这两种票券的发行量就可略知一二。而(4)在2006年殷毅主编的《当代中国印钞造币志》书中第156页,记述:“第一套人民币壹圆券有二种。共印刷6 562.2万张”,同时指出本券“规格113毫米×54毫米;正面工人农民图,蓝色和粉色;背面边框,咖啡色;系全胶品。1949年1月7日开始由天津人民印刷厂生产,同年4月7日结束生产”。综合上述各种档案资料得知:本券的制版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这个应该没有争议;发行时间属于初期第二批三种之一,所以发行日期:1949年1月10日,这一点也是合理;但是开印日期有:1949年1月7日和1949年1月17日二种说法,而1949年1月17日开印与1949年1月10日发行这二者前后矛盾,不可能先发行后开印,因此,开印日期应该是:1949年1月7日,那么天津于1949年1月15日才解放,假设天津人民印刷厂于1949年1月17日开始印制壹圆工农票券无误的话,那也就是说1949年1月7日开印的印制单位,最有可能就是原制版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这与后来天津人民印刷厂的“胶印”是否不同,肉眼难以分辨。根据《当代中国印钞造币志》数据资料显示,二种壹圆券共印刷6 562.2万张,而实物统计验证,壹圆工厂票券,目前所知最大号码为:26 795 804;天津人民印刷厂生产壹圆工农券:25 711 994张;那么,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印制壹圆工农票券约1千3百余万张(65 622 000-26 795 804-25 711 994=13 114 202)。
四、冠号分析 :
本券是第一套人民币中,唯一一张有二个<I II III>冠字,且没有号码的票券,而最特别的是冠字职章是和票面的粉色花苻同一个版一起印刷的,职章不是另外和冠字一起加盖,而是用印刷机印出来的,这也是此套钞票中,唯一冠字不是后加盖的票子;这点一直令收藏者纳闷的地方,然而,如果回到那个时空点上,试想本券初期是由直属厂生产,但当时直属厂的石印部门,正如火如荼的赶印第一批发行的拾圆券灌田矿井票券,号码机打印也是加紧进行中,而胶印部门则在生产伍圆绵羊之前,先印制要第二批发行的壹圆工农,(天津解放后,才转由天津人民印刷厂印制),但在那战争年代,印刷设备简陋,号码机更是缺乏,因此,一个厂要同时赶印两种票券的话,权宜之计,是否会造成壹圆工农票券有二个<I II III>冠字,而没有号码的结果,真相是否如此,待考中。此外,根据资料显示,第一套人民币中,二种壹圆券共印刷6 562.2万张,而从实物来验证,壹圆工厂票券,目前所知最大号码为:26 795 804,亦即发行量大约2千6百8十万张;与天津人民印刷厂生产壹圆工农票券的数量相当接近(25 711 994张);如果档案数据无误的话;那么壹圆工农票券的发行量约3千9百6十余万张(65 622 000-26 795 804=38 826 196);而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则大概印制壹圆工农票券约1千3百9十余万张(65 622 000-26 795 804-25 711 994=13 114 202)。
五、收藏特征 :
在第一套人民币中,命名为:“工农”的有三种面额三种票券,此壹圆券与其他二种上海印钞厂印制的拾圆及伍拾圆工农券,是完全不同的图案体系;本券的票幅规格为:113 × 54 mm。在油墨颜色方面,无论是正面的花边和图景,花符;或是背面的花边,在实物上,都有深浅颜色的变化;票券的纸张无水印,坊间虽有白纸、黄纸的说法,但不明显,大部分是因为周围环境或是人为清洗所造成。
至于印制和发行时间的探讨,根椐(1)1985年《中国钱币》左保昌和吴开泰联合发表《新中国战时的本位货币—回顾第一套人民币的印制发行》一文指出本券印制时间为:“49,1,17-49,4,7”,发行年月为:“1949,1”。而(2)在1988年《人民币图册》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案》这二本书中,记述本券的发行时间均为1949年1月10日;(3)1998年《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和2005年《人民币防伪技术及真伪鉴别》书中的资料记载,此券印制时间为:“1949年1月-1949年4月”,发行时间为:1949年1月10日。此外,(4)在2006年《当代中国印钞造币志》书中,指出本券“规格113毫米×54毫米;正面工人和农民图,蓝色和粉色;背面边框,咖啡色;系全胶品。1949年1月7日开始由天津人民印刷厂生产,同年4月7日结束生产”。 官方档案资料或许不完整,然而,综合上述各种书籍杂志的记述,可以合理推论本券“印制时间为:1949年1月7日至1949年4月7日,而发行日期为:1949年1月10日”,至于是否完全正确,只能留待日后更完备的档案数据来验证。
六、票样研究 :
壹圆工农券票样所用的纸张,为无水印一种;而(一)单张式:正、背面图案印在同一张纸上;票面左右都是冠字<I II III>,没有号码,票面中间左右两边印有红色的实心宋体“票樣”二个字,实物上,背面的票样编号有三种不同的变化,(1)背面上边右侧空白边印有红色六位数编号,“ ****** ”。号码字体为:细柱体小字号;(2)背面中间印有红色六位数编号,“ ****** ”。号码字体为:细柱体小字号;(3)背面中间偏下,印有红色六位数编号,“ ****** ”。号码字体为:圆柱体大字号。(二)双张式:正、背面图案分别印在二张不同纸张上;一张为正面图案,票面左右都是冠字<I II III>,没有号码,票面中间左右两边印有红色的实心宋体“票樣”二个字;另一张为背面图案,背面中间左右两边印有红色的实心宋体“票樣”二个字;两张的反面都是空白,但有二种版式差别:(1)在反面的中间空白处,无论是正、背面图案都印有红色六位数编号,“ ****** ”;号码字体:细柱体小字号。而(2)在正面图案的反面中间空白处,印有红色六位数编号,“ ******”;号码字体为:圆柱体大字号;但在背图案的反面中间空白处,印有蓝色六位数编号,“ ******”;号码字体为:圆柱体大字号,与正面图案的红色六位数编号字体,略有差别。至于1998年《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书上第3页,正面图案有印红色的实心宋体“票樣”二个字;背面只有图案,没有红色票样编号,是否为官方档案内未完成的单张式票样?由于实物上,从未曾见过,因此,有待日后进一步考证。此外,根据同一时期同一印钞厂的票样编号的字体来推断,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厂印制的票样编号都是细柱体小字号,所以,不排除壹圆工农票券的细柱体的票样系列是直属厂时期印制,而天津人民印刷厂印制的票样系列则是圆柱体大字号。
七、暗记版别 :
本票券的暗记设计,只有一个,就是正面工农图的左边房屋的侧墙有个:“A”字暗记,至于坊间其他暗记的认定有点牵强,如:正面的 “一”、“人”和背面的“a”(另一说是“d”) 等,都见仁见智,故暂不以采用。
八、假票辨证 :
近几年,坊间出现本券一些新的假票,而且不只一种版本而已,但都大同小异,其特征为:(1)线条工整而僵化;(2)图案呆滞无神;(3)其中有一种新假票,总经理章的总字与理字并不相连;(4)背面颜色较淡;实际上,只要仔细比对,就很容易判断真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