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短短几周,由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开始,欧美银行业出现一系列动荡事件,银行股大幅波动,市场恐慌情绪发酵。从直接原因看,这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期限错配,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所致;从根源上看,它凸显欧美银行业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行业乃至经济的未来走向。
首先,从银行自身情况来讲,根据旨在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资本充足率须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5%。在实践中,各国监管部门往往对本国银行提出高于最低标准的要求,并针对重要银行进行压力测试。
近年来,为了保证核心资本的充足率,越来越多欧美银行通过发行额外一级资本债券作为核心资本的补充来源。当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到危险水平时,这类债券自动转换为股权。这种自动吸收损失的设计,原本是银行自救的一种方式,目的是避免危机时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来应对。但在这次动荡中,瑞士监管当局决定将处于困境的瑞士信贷约合172.4亿美元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全部减记为零,这立刻引发债券市场的恐慌,一些市场甚至短期冻结了此类债券的发行。由于该类债券是银行核心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等级的变化已引发对银行抗压能力的担忧。
其次,就金融监管而言,硅谷银行倒闭引发了对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及其修订的反思。该法案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物,旨在对美国银行业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然而美国立法机构在各方游说下,于2018年对该法案进行了重大修订。其中一项就是重新分类“大而不倒”的银行标准,大幅放松监管门槛,这使得包括硅谷银行在内的中型银行避开了压力测试等严格监管的约束。此外,现有的监管框架还缺乏对银行高管的责任追溯,实际上变相鼓励了不负责任的经营。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