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1000积分将在本月底失效,请尽快兑取礼品”“您获得500奖励积分,可在商城使用”……如今,消费赠积分成为许多商家的促销手段,不少消费者都收到过类似信息。用积分兑换礼品,或是抵扣现金优惠,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也令商家增加了销量、收获了流量,本来是件“双赢”的好事。可不少消费者却发现,要兑换积分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其中还藏着不少陷阱。
“我买车赠送了1.2万积分,销售说可以在自家品牌的商城里兑换礼品,但我一直没用。没想到,前段时间因为积分到期,自动清零了。”北京通州区徐先生表示,在购买某新能源品牌汽车时,销售人员或厂家并没有提醒积分存在使用有效期限制。
徐先生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积分过期、使用受限、变相消费等问题,让消费者得不到实惠,商家失去信誉、市场,造成了“双输”的局面。
消费积分是不少商家青睐的市场营销手段,初衷是为了强化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加密重复购物频率,提升客户黏性,形成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商家都对积分制设置了1年到3年不等的有效期,并且一些积分使用还存在限制条件,比如,要求再次消费达到一定额度才可以使用积分等。
“商家推出积分制本意是为了引导客户消费,如果客户长时间不使用积分或不消费,对商家而言,积分制就失去了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丁瑛认为,设置有效期无可厚非,但商家应当履行对积分有效期提醒的义务,“比如在积分活动开始前和积分即将到期时,分别提醒消费者积分的有效期。”
现实中,有的积分规则十分复杂,有的标注字体很小,还有的存在多个附带使用条件。
“现阶段,消费积分使用规则基本上由商家单方制定,多属于格式合同。”北京元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恩相律师认为,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明确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履行期限和方式等内容。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