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看点】
从事汽车装备制造26年,郑志明熟练掌握了车、刨、焊、铣等加工技能。手工锉削零件平面,平面精度可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划线钻孔,位置误差可控制在0.05毫米以内,以较高的精度确保了设备的稳定、持久运行。他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服的工人们簇拥在钳工工作台边,聚精会神地学习零件加工的技术要领……人群之中,正在用杠杆百分表对零件进行测量的是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郑志明(见上图,本报记者郑壹摄)。
1997年,郑志明从广西柳州市一所职业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柳州微型汽车厂,成为一名钳工学徒。从业26年来,郑志明在一线生产中练好钳工的各项基本功,手工锉削的零件平面精度可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5。
“这个铁制零件的表面依然有高低不平的地方,肉眼很难分辨。”郑志明一边向徒弟们介绍,一边蘸取红丹粉显示剂,均匀涂抹在零件待锉削的表面,左手用铁块固定零件的运动方向,右手持零件在铁制平台上前后摩擦。“零件表面红丹粉显示剂脱落,并有黑灰色痕迹的就是‘高点’,是需要锉削的地方。”郑志明说,接着他把零件待锉削的平面朝上,用虎钳夹紧,手持锉刀准备锉削。
要实现0.003毫米以内的精度,关键在于锉削。锉削前,郑志明会仔细观察锉刀。“锉刀有略微拱起的一面,用这一面才能保证零件的每处都能被锉到。”郑志明说。只见他右手大拇指在上,握住锉刀,左手大拇指辅助前推,对准零件表面“高点”一点点锉削。每锉一两下,郑志明都会停下来,观察零件表面的锉痕,“前后锉痕深浅一致,说明锉刀拿得又平又稳,零件表面的‘高点’都被均匀地锉到了。”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