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汉巴南铁路仪陇站。
远眺仪陇县城。
●余剑马永红张明尹小丽张梓睿汪泽宇文/图
从曾经26万人饮水困难到70.5万城乡居民吃上“放心水”;从县政府驻地搬迁之初的2所学校到县城改扩建学校达16所,就读学生6.5万人;从“轻工业打锅盔,重工业打石头”的工业经济一穷二白到拥有现代化的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129家……这些数字反映了仪陇县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凝聚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与心血,展示了全面小康后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中共仪陇县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建设老区振兴、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示范县目标定位,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聚焦聚力“十件大事”,决战决胜“九场战役”,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十三五”完美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仪陇经济社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A村美业兴旺巩固成果实
初秋时节,站在铜鼓乡九龙山村的一制高点,仪陇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尽收眼底:翠绿的桑园连成一片,一栋栋小楼点缀其间,养蚕大棚散点分布,产业便道蜿蜒伸展,一幅业兴家富人和的乡村壮美画卷铺展开来。
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体现在德乡大地的巨变中,也体现在群众的笑容里。新政镇安溪潮农村社区,流水村中绕,屋后瓜果香。耄耋老人谭精业坐在自家青瓦白墙的小院里,谈起如今的生活,笑容爬满了嘴角:“煮饭不用烧(柴),吃水不用挑。雨天不沾泥,出门坐公交。”
近年来,经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接续奋斗,仪陇县如期高质量完成了10.03万贫困人口、285个贫困村脱贫任务。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59.2亿元跃升至248.7亿元,位居全市第四位,年均增长7.6%,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摘掉“穷帽”后,如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摆在仪陇各级党员干部面前的迫切课题。
作为农业大县的仪陇,始终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做大粮油、生猪、柑橘、蚕桑、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做优花椒、水产、中药材、肉牛四大特色产业,做实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全县粮食播面稳定在114万亩、产量稳定在43.6万吨以上,年出栏生猪保持在73万头以上。2020年,仪陇县共养蚕15万张,产茧6000吨,产值2.4亿元,带动1.45万户群众户均年增收1.13万元以上。“5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逐渐完善。
同时,仪陇县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敢于创新探索、先行先试。赛金镇芝兰坝村党员干部带头筹资,创办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法人的集体经济组织———芝兰鑫海鞋业,近30名村民常年在厂里务工,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万元;建华村建成水产养殖、蔬菜种植、柑橘种植等10个家庭农场,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电商”的产销模式,栽种柑橘树2000亩以上,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万元;日兴镇白塔九湾村回引优秀农民企业家创办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产车间15个,带动就业1000余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变成了现实。
B交通路网畅饮水有保障
通过无人机拍摄,仪陇县五福至马鞍红色旅游公路(以下简称五马路)的曼妙身段尽收眼底,过往车辆川流不息。
“五马路建成通车,让两地行车时间缩短近一半。不仅方便了沿线群众出行,也为游客到朱德故里景区旅游带来了更好的体验。”仪陇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五马路起于成巴高速五福互通连接线,经五福、凤仪、丁字桥等乡镇,止于朱德故里景区游客中心,路线全长约25公里,项目服务沿线24个村(社区)。
仪陇位于川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山大沟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偏远乡镇到县城要坐半天车”……这些曾是当时交通条件落后的真实写照。
要致富,先修路。仪陇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通城乡交通“大动脉”,融入国省重要交通网,外联内畅的交通格局形成:成巴高速、巴广渝高速穿境而过,G244、G245和省道304、205、206、207贯穿腹地。全县建成县乡道510公里、村道5811公里。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通铁路、坐火车是仪陇人民一直以来的梦想,更是仪陇老区振兴的迫切需要。2020年1月,汉巴南铁路仪陇段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仪陇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更好地融入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对群众出行、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交通路网畅,饮水也有了保障。
为全面改善城乡水环境,仪陇县持续用力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全县72个场镇(含地名场镇)及周边纳入集中供水管网覆盖,70.5万城乡居民吃上安全、方便、清洁的自来水。城乡污水处理PPP项目全面完成,实现72个场镇(含地名场镇)污水处理厂(站)及配套管网全覆盖,实现污水应收尽收、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城区、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
C红色品牌响德乡美名扬
2020年9月25日,是一个令仪陇人民欣喜的日子。这一天,仪陇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斩获了这块“金字招牌”,仪陇文旅的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提升。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朱德故里景区迎来了旅游热潮。每天上午,景区入口处都排起了长龙。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游客们出示健康码、检测体温后,贴上入园标识,有序进入景区参观游览。
“利用国庆长假,我带孩子来这里参观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孩子勤学苦练。”遂宁游客吴永亮告诉笔者,仪陇县不光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红色文化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激励着自己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
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朱德故里景区和德园景区等红色旅游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
近年来,仪陇县紧扣建设“老区振兴、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示范县目标,先后成功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7个,荣获朱德故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川十大红色文化地标”、马鞍镇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琳琅村中国传统村落、三条沟村国家农业公园等国、省级文化旅游品牌45个;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朱德故里、张思德纪念馆成功入选全省新发布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节点;朱德故里“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2020年旅游减贫示范案例。
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810.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11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11%、162%。
■相关新闻
筑巢引凤
仪陇经开区入驻企业129家
九威阁公司生产车间。
本报讯(余剑马永红张明尹小丽张梓睿汪泽宇)坚持“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仪陇县高标准规划仪陇经济开发区,不断完善园区配套、提升服务质效,一大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前,笔者获悉,仪陇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29家,务工人数上万人,2020年产值达136亿元。
“看好仪陇的营商环境,公司近几年加大了在仪陇的投入。”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许少琳介绍,该公司入驻仪陇后,相关职能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办证、水电、招工等问题,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据介绍,2013年,利达丰集团进驻仪陇,投资近5亿元在仪陇经济开发区成立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于2017年7月建成投产。2018年,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出口额超亿元。同年,利达丰发展再生有机农业,全力打造有机桑蚕基地,成立了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仪陇县大寅镇火焰村建立第一个基地。截至目前,布碧丝已投资近3亿元,在仪陇县铜鼓乡、土门镇等6个乡镇23个村建设蚕桑基地,面积达2万亩,被评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为优化营商环境,仪陇县大力推行“项目秘书”“企业秘书”“环保秘书”和项目投资审批承诺制,及时解决企业及其员工在就学、就医、社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成立“帮多多”工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帮助企业融资贷款1.2亿元、节约电费500余万元、降低非生产性成本6000余万元。建立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服务中心,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律服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系列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62条措施”,累计为工业企业兑现各类奖补资金近3亿元。
宜居宜业
嘉陵江畔崛起山水园林城
仪陇县城,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资料图)。
本报讯(余剑马永红张明尹小丽张梓睿汪泽宇)从水清岸绿的秀水长滩湿地公园,到美丽养眼的绿化带;从宽阔通达的标美大道,到畅通无阻的城区“微循环”;从荣膺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到全国百强房企扎堆抢滩入驻……仪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日,笔者获悉,围绕“现代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定位,仪陇县委、县政府大规模推进城市会战,标美化实施城市改造,高品质提升城市形象。
走在仪陇大街小巷,变化随处可见。近年来,仪陇县新(改)建琳琅大道、嘉陵大道、望云路等21条总长30.8公里的城市道路,市政路网更加完善。完成7条道路绿化和5个道路节点升级改造,新建公园3个,城市品位日益彰显。
2021年元旦,总投资5亿元的“秀水长滩”生态湿地公园开园迎客。作为城市生态修复项目,“秀水长滩”修复面积2350亩,南北长7公里。开园以来,公园里游人络绎不绝,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仪陇县城,路在绿中,房在园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愈发宜居的城市,吸引了众多人群前来定居置业。
不仅如此,全国百强房企也扎堆抢滩入驻。金松湖畔、嘉陵江东岸,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
“路好走了,绿化多了,居住的环境更好了,现在对各个方面都很满意。”傍晚,街角公园、休闲广场上人头攒动。音乐一响,工作了一天的人们舞步欢快、心情放松,小孩围着大人们转来转去,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仪陇这座宜居的城市,带给百姓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