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鞍老街最初的记忆是小学毕业那个夏天,暑假时跟同学们一起去马鞍镇中䃼习英语课,每天放学后路过老街时,都会跑到一居民家门口去蹭电视看,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着90年代初最流行的琼瑶剧《青青河边草》,每天都非得看完,才步行近10公里回家。那时候每天约着村里同年级的几个同学,来回步行20公里去上课,现在想想都觉得心酸,但当时并不觉得辛苦,而是充实和快乐。
马鞍老街,岁月静好
80年代的老街,每到当场日就热闹非凡,卖自家农产品的,卖小吃的,卖各种竹编用品的,煮酒的,打铁的......闲时,老街上的原住民串串门,拉拉家常,那时的老街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马鞍老街,秋日暖阳
90年代马鞍新街建成,围绕着马鞍中学这片区域成了马鞍镇的主城区,老街渐渐没落;老街的原住民也大多搬到了新街生活,只剩下些留守老人,至今仍住在老街。
马鞍老街的萌宠,好治愈
国庆长假期间,朱德纪念馆景区游客排起了长龙,每天接待几万游客,而不远处的老街依然落寞,漫步在老街古朴的石板道上,不见一游客出入,只偶见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悠闲的晒着太阳。整条街上见得最多的是猫猫狗狗,见着生人不咬也不怕,几只小狗一起,或嘻闹,或慵懒的晒着太阳。
马鞍老街,明末清初建设的老建筑
马鞍老街初建于隋朝年间,明末张献忠入川,与清军混战时,将其毁掉,而后兴建,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马鞍老街。200多年来,虽已经过多次修缮,但墙面早已斑驳不堪,记忆里用一张张木板插进木槽形成的门早已经不见了,应该是10年前老街大维修时换成新式木门。
马鞍老街,正在修缮的禹王宫
修建马鞍老街的并非当地原居民, 而是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的移民。这批移民也即史称“湖广填四川”亲历者。马鞍老街虽然不长, 但以会馆为载体的宫阙不少;禹王宫、万寿宫、龙母宫、广圣宫、文昌宫。这10几年间,龙母宫已成为寺庙,有几位常驻僧人,香火不断。本想进宫内一探究竟,无奈几座宫殿都正在维修,要明年国庆才能迎客。也希望老街维修好后,仪陇政府能把老街利用起来,跟朱德纪念馆景区连成一体,为马鞍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旅游更添新活力。
马鞍老街,红军标语
马鞍老街不只是客家文化街,也是红色文化街。1933年,许世友、徐向前两位将军带领的红九军曾驻扎此地,在老街上留下了大量遗迹遗址,至今仍保留完整。2013年马鞍老街首次修缮完成,此时,国家大力推广红色文化,马鞍老街更名为红军街。
马鞍老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几年,仪陇的红色文化成了仪陇的新名片,朱德故里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上千万,而老街像是被遗忘了,只有我们这些喜欢怀旧的人,才会常常去老街看看,寻找历史的痕迹,忆曾经青葱岁月。
马鞍老街,闲适、雅致
虽然历经久远,老街的繁华不再,但是经过岁月的沉淀,更多了一份闲适和雅致。一阵秋风拂过,银杏叶像飞舞的蝴蝶在天空中盘旋打转,像是在述说它在这里听到的传奇故事,又像是在恬淡的日子里从容地欢迎我们的到来。马鞍老街,这片静谧而古老的土地,愿您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岁月的轮廓里,不被世俗所惊扰。
马鞍客家民俗风情街
与马鞍老街遥遥相望的马鞍客家民俗街,非常繁华和热闹,这里早已成为马鞍镇的新地标,一栋栋仿古客家建筑,白墙黛瓦,雕龙画凤,在阳光下格外美丽,青石板步行街干净明亮,街道两旁各种商铺琳琅满目。
马鞍客家民俗风情街
现在的马鞍镇已成为仪陇名符其实的客家大镇,成为仪陇东北部的商业中心。待4年后马鞍火车站建成,汉巴南铁路通车,马鞍的经济和旅游必将展翅腾飞,更加辉煌。
马鞍粮站外老城垣,岁月的痕迹
马鞍粮站老屋,像是以前的办公室
在马鞍民俗街道后面的小山坡上还保存着一段青砖老围墙和一幢老屋,90、00后可能都不知道马鞍还有这么一个地方—马鞍粮站,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粮站也完成了他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
马鞍粮站仓库,现在已废弃,可能离拆迁已不远了吧
粮站是八九十年代最热闹的地方,也是父辈们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在那个年代,辛辛苦苦一年的收成,大部分都要交给粮站,上交国家。不光交粮,还要交钱,那时吃不饱,穿不暧,上不起学,但农业税一分不能少,直到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的日子才好过点。那些年的苦日子,现在想起来都是心酸和眼泪。
马鞍中学纪念碑,1960年,朱总司令亲笔提写
朱德总司令1960年回马鞍时住过的小屋,
现在已是文物保护建筑
扩建后的马鞍中学更加美丽
而对于马鞍周边的年轻人来说,记忆最深就是马鞍中学,我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光都是在此度过,我们在这里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留下了回忆。
仪陇的小伙伴们,这还是你熟悉的马鞍镇吗?你最期待看到的乡镇是哪里?欢迎在后面留言。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mku8@qq.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