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程序员在国务院网站发帖,给个机会为何那么难?
碧翰烽/文
最近,一位45岁的程序员网民在中国政府网留言,“我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而我辞职回家半年后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
这个留言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焦虑共鸣。关于职场上的年龄歧视现象,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或明或暗的各种规则一直存在着。
三国时期,曹操发出《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唯才是举,主要具备以下含义: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推举人才的时候,根据人是否有才能来推举。只有有才能的人,才任用、推举。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说的就是选用人才要不拘泥于规格,不受制于条条框框。可惜有的地方或单位就是热衷于设置条条框框。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不只是一个个的人,更是有无科学性的规则。
当前处于新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问题至关重要,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各个地方各个单位,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
一直以来,我们的选人用人原则,都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是在一些地方或单位的实际操作中,给人的感觉恰恰就是:德才好像没有了硬杠杠的标准,相反却是年龄、资历、学历、性别等成了重要条件或门槛,从而导致有德有才之人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在年龄方面,35岁、45岁……成了一道道门槛;在学历方面,本科、研究生,985、211、双一流,甚至于具体的毕业院校,以及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之争,乃至于第一学历都被有关单位用得叹为观止。
表面上看,这样的规则是在强调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是在选拔人才。我也承认这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活力。然而从这种规则、门槛的制定来看,实质上是一种懒政,是把人才的选拔寄于那些生理、本本等方面。
从这个层面来看,“伯乐”还需要体现什么样的水平?只是看看年龄、本本吗?
事实上,年轻化本就是一种趋势、大势,不必要刻意从年龄来设置,只要从能力、精力、活力等方面去考察选用,年轻人自然有年轻人的特别优势和机会。还有,既然是名牌大学生,有研究生学历,还有第一学历的光环,难道还怕在职场上平等竞争吗?难道只能靠一纸本本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人才,并不取决于年龄,也不取决于学历,而是取决于德性、能力,尤其是能力,这是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也是需要在人才选用竞争当中予以检验。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就业平等,人才公平,关键在于机会的平等与公平。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无论是高学历,还是没有学历,至少可以给一个平等、公平竞争的机会。难道那些年轻人或高学历,还怕与老年人、低学历竞争吗?
最近国外有项研究发现,一个人最有生产力的年龄是60到70岁。不知道这是不是个笑话,但至少35岁以上应该属于年富力强的阶段,可是却在职场或晋升中渐渐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了,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当前,内卷如此厉害。能不能从就业、职场歧视方面入手?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走好基本公平之策,让各个年龄、各个行业、各个学历方面的人或人才在同等起点条件下,竞相迸发、共同竞争,才能保持一个地方或单位的活力。
来源: 碧翰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