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题:孔祥瑞:蓝领专家港务专才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戴小河
以崇尚科学为荣——这是“蓝领专家”“港务楷模”孔祥瑞的工作信条。
翻开外皮有些破旧、略带油迹的笔记本,字迹密密麻麻:
“4月8日,2号装船机有自动降臂情况,立即进行检查,并考虑加装安全警示设备;4月10日,2号装船机液压缸不便于检查,考虑尝试将其移动位置……”
40多年,30多本工作日志,藏着孔祥瑞从一名“门吊司机”转变为“蓝领专家”的成长“密码”。
时光回到1972年,天津港从匈牙利进口了3台老式门吊机,结束了肩挑背扛的货物装卸时代。
正是在这一年,17岁的孔祥瑞初中毕业,被分配到这里当门吊司机。
门吊机是个“大家伙”:高度可超60米,能横跨吊起重达40吨的集装箱;它的操作车距地面近30米,每次要身体半悬空攀爬宽度不足45厘米的百级台阶才能到达。
晕高、工作枯燥、技术难度高……种种困难让孔祥瑞打起了退堂鼓。
是他的师傅、劳动模范金贵林的话让他坚持下来:“现在我们天津港还小,很辛苦,但以后肯定会好起来的!我们港口可是国家进出口贸易的窗口,一定会建设成世界级大港的!”
在师傅的鼓励下,孔祥瑞选择留下,开始排除杂念学技术。
第一关是打通“知识屏障”。为了尽快掌握门机性能和操作技术,他找来门机设备使用说明书,一页页看,一条条记,直到吃透弄懂。
正是在这样的钻研中,孔祥瑞的专业技能大幅提高,由学徒成长为班长、队长,开始独当一面,逐渐成为专家。
有一年中秋节,机器出现故障,为了不打扰其他工友过节,他和两个工友完成了原来10个人的维修任务,在吊车上爬上爬下忙活了18个小时,直到深夜。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