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题:辛育龄: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沐铁城
如果不是获颁“七一勋章”,辛育龄或许并不广为人知。这位百岁医者低调的为人背后,是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和奉献的一生。
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与世界近乎同步、率先在我国开展肺移植手术……在新中国胸外科发展史上,辛育龄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而这一切,要从他与白求恩大夫的相识说起。
1939年,八路军司药员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工作。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多次目睹白求恩不肯撤退、镇定地为伤员做完手术,辛育龄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同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山采药制成抗疟药片、研制出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以解除战士疾苦,报考党创办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外科大夫……在战火中走上从医之路的辛育龄看到民众对健康的渴盼,更体会到医疗卫生事业步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优秀医学人才,辛育龄首批被国家选送赴苏联深造,1956年获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他一头扎进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在艰苦的条件下,着手组建胸外科。
1958年到1980年,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各地40多所医院建立胸外科……辛育龄把胸外科发展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各地,一个医、教、研合一的胸外科体系逐步形成。
但辛育龄能做、想做的,远不止这些。
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滋味儿不好受。辛育龄深知,中华民族要自立自强、老百姓的医疗需求要有保障,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