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依然将世界阻隔。中国科技却用一种奇妙的方式,悄然影响着世界。
比如被中国发扬光大的小小二维码,就穿越千里,来到了遥远的东南亚。疫情阴影下,我们很熟悉的场景,又在异国被一幕幕翻拍重演。
马来西亚槟城的菜市场,两三年前还习惯用现金的当地人,也学会扫码付款了。
新加坡的冰淇淋店,还出现了一个新标识:Alipay+,下面列着中国大陆的支付宝和马来西亚的钱包Touch‘n Go eWallet。店员说,手机里有这两个APP,就能直接扫码消费买单。
在这个拥有4亿多互联网用户的潜力之地,疫情像按下加速键,让电子钱包迅速爆发并变得“万能”——从数字支付,扩展到电商网购、外卖快递、保险理财、跨境汇款等服务。
据调查,2020年全球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的10个地区,东南亚占了6个;2021年,37%的东南亚消费者,选择电子钱包作为首选支付方式,首次超过了现金(28%)和银行卡(15%)的比例。
为了推广移动支付,马来西亚甚至开始派发电子红包——符合条件的国民注册电子钱包,每人可领30令吉。
67岁的海南鸡饭老板叶春茶,也正学用移动支付和点餐系统。他说,如果希望生意继续,这是必然的选择。
数亿人手中的电子钱包,就像一张张数字船票,承载着东南亚从疫情中突围的希望。
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造船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实来自中国——印尼的Dana、菲律宾的GCash、泰国的Turemoney、马来西亚的Touch'n Go eWallet等,是蚂蚁集团帮助当地打造的本地钱包;菲律宾的PayMaya、马来西亚的WeChat Pay MY,则是由腾讯投资或申请牌照后推出。
这些年,来自中国的蚂蚁和腾讯,通过投资共建或申请牌照等方式,在东南亚落地了超过11个电子钱包,服务覆盖超过1.5亿人;银联国际与合作伙伴在东南亚落地了超20个银联标准电子钱包;此外,蚂蚁还在打造新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Alipay+,商家能够一次性接入多个国家的数字钱包,服务更多用户。
然而,这些中国的支付企业还远称不上巨头。就像小米、Vivo、OPPO等公司在东南亚与三星、苹果对战角逐。这片数字支付的蓝海,中国企业也需要迎头挑战Visa、Facebook、Google等美国新旧巨头。
观察这场数字支付浪潮,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东南亚穿越传统金融空白的突围故事,也是一场中美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技术与商业路线之争。
更为重要的,这是一场探索之旅:中国企业能否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在全球数字经济的入口之争中,去助力国家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当地记者拍下这一幕,并写下评论:这是越来越普遍的景象,也是时代的象征。借由小小的二维码,东南亚正加速步入数字经济车道。
往日的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航船穿越马六甲海峡,世界得以联通,宋朝铜币也曾是当地多国的通用货币。然而最近百年,受困于战争与殖民,中国与东南亚都一度陷入了低谷。
2008年金融危机后,彼此都迎来复苏时刻——中国继续保持高增长,东南亚十一国则开始显露其人口众多、结构年轻的巨大潜力,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然而,这片栖居着6亿多人、面积4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却始终是传统金融的空白地——70%的成年人甚至没有银行账户,打工的人想汇款回家,一度只能通过地下钱庄并缴纳高昂的手续费。
就像在千岛之国印尼,线下银行网点集中在几个核心城市,许多岛民一辈子都没见过ATM机。一张印有Visa标志的信用卡?抱歉,这个国家只有2%的人才拥有。
过去10年,科技抹平世界的差异,也让东南亚弯道超车,成为数字经济的热点地区——疫情爆发以来,东南亚新增了7000万在线消费者,网民总规模超4.4亿,互联网经济规模年均增速达32%,预计在2025年超3630亿美元。
疫情之下的无接触支付和电商购物等需求,更是助推了数字支付的热潮。仅在2021年,东南亚的金融科技领域就完成了35亿美元的融资,年增幅超200%。
转瞬之间,如同进入”战国时代“,东南亚各国均涌现了数十家数字支付厂商,但细看泰国街头的电子钱包标识,也不难发现其中潜藏的两方博弈。
一方是来自西方的传统金融巨头——Visa、万事达(MasterCard)。
另一方则是萌生于东方的新晋挑战者——来自中国的银联国际、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自泰国本土的TrueMoney、SmartPurse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泰国最大的电子钱包TrueMoney,背后也有中国的技术输出——2016年11月,蚂蚁集团与Ascend Money达成战略合作,催生了这个泰国版“支付宝”的崛起。
同样,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还未发全力,却也没有缺席。
印尼日活最高的钱包GoPay,背后就站着Facebook。2020年6月,Facebook联合PayPal,共同对GoPay的母公司Gojek进行了投资。
回顾二维码下南洋的旅程,也是中国从消费力到技术影响力不断在世界拓展的折射。
最初,激发中国支付企业出海的,是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游客。
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达到1.2万亿元,伴随着这个世界最大的旅游消费群体,小小的二维码也开始铺满全球。
4年时间,银联国际、支付宝、微信的跨境支付产品,让中国人从最北的北极圣诞老人村,到最南的新西兰萤火虫洞,都能用一部手机轻松付款。其中支付宝的全球付服务,更是覆盖了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27种货币。
位置更近、气候更宜人的东南亚,自然成为更繁荣的市场。泰国的华裔老板至今还记得,那几年,他每天都一边手举着龙虾挥舞,一边用略带闽南语味道的中国话吆喝:“这里可以用支付宝!支付宝!”
然而,与世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在华裔更多、也极具发展潜力的东南亚,中国移动支付慢慢生根,走出了独特的本土化之路。
不止中国人能扫,亚洲人也能扫——怀揣这样的目标,中国支付企业创造了更新的出海模式。
2015年,蚂蚁率先入局印度,基于支付宝的技术帮助当地伙伴,打造印度本地钱包Paytm,3年时间,让其活跃用户跃升至2.5亿,成为全球第四大电子钱包。
基于这样的经验,多年来沿着一带一路,蚂蚁在中国香港、东南亚、南亚等地,投资共建了9个本地钱包,占据其中4席的东南亚,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腾讯的步伐也不慢,但与前者不同,它更多采取了“两条路走路”的模式。
一种是自己下场,如2018年,微信支付获得马来西亚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出名为“WeChat Pay My”的支付功能;2020年获印尼的央行批准,微信支付也在当地开始运营。
另一种是投资的方式,如2017年,腾讯向拥有Go-Pay的印尼公司Go-Jek,投资逾1亿美元;2019年,又继续牵头向菲律宾公司Voyager Innovations投资2.15亿美元,后者拥有支付应用PayMaya。
2012年成立的的银联国际,则更显“大家风范”。目前在东南亚,银联国际已发行4000多万张银联卡,连接超3000万商户,银联受理网络在东南亚的覆盖率超过90%。
来自中国的各方力量,彼此并非是竞争者——银联国际与当地政府、银行的合作更紧密,让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连接更成一体;
而蚂蚁与腾讯等中国企业,采取了更市场化且更多元的模式,投资并分享技术,辐射更长尾用户,拓展了普惠金融的广度与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来自中国的公司,都拥有共同的目标——面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快速变化,面对西方金融及互联网巨头的挑战,这场移动支付的入口之争,需要走出独特的中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