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晚上看到有人发了作家马原那篇采访的片段,博主很愤怒,身边人怎么不报警?
截取的片段里,说的是马原对儿子马格先天性心脏病的态度,不做手术,不治疗,大致意思既然是不治之症,那有什么好治的?
他不让孩子上学,十二三岁的孩子放在家里,说是要保留他的童年和纯真;而且一再表达在他的城堡里,孩子会有一个完整的童话般的童年,还希望孩子能够当个茶农之类,了却此生也很好。
最终孩子在13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当天,猝然离世。在那之前,他正在兴奋地等待再次回到学校。
看完之后的确很难受,很压抑。
后来看了《人物》里的全篇报道,窒息、压抑的感觉更甚。
整篇看下来,就是一个极度自恋、控制欲极强的老男人(没有歧视的意思,但是我认为马原的许多做法跟他的年龄也有些许关系),对自己家庭全方位的控制,对妻子、儿子的绝对权威,达到了法西斯般恐怖的地步。
02
马原早年成名,后来搞房地产,颇有资产。他晚年在一个叫南糯山的地方,修建了城堡,休养身体,亲近自然,他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这大概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年少成名,发财致富,年老后归隐山林,妻儿环绕,宾朋往来。他甚至租了很大一块地种茶,招待客人喝的茶都是自家的。
但揭开这层“美梦成真”的外衣,他就是那个城堡里的土皇帝。
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听他的,妻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发言权,更不用说决定权。
孩子心脏有问题,从妻子到周围人都提出要手术,他置之不理,认为都是命数;
马格上学一直是断断续续的,有时候仅仅是因为马原要去调理身体,就让孩子停学,陪着自己离开;
妻子每天要料理面积巨大的房屋,做饭,下山采购,招待客人,辛辛苦苦换来的却是马原很多不满意。
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马原抱怨妻子快递太多,网购很多不该买的东西,妻子争辩说在山上住不方便,快递一周拿一次所以才显得很多。马原仍然埋怨个不停,妻子只好说,以后都“请示领导”,这才算完。
对了,还有喝自家种的茶,那巨大的茶园的确是他们承包的,但是从照料到采茶,都是妻子在忙。马原只是负责品尝和炫耀。
03
土皇帝的梦想,许多中国男人都有。
如果做不了一国之君,他们就要努力做“一家之主”。
这个“主”不是在精神上撑起家庭,而是从精神到物质控制这个家庭,让所有成员听我号令、看我脸色、懂我颜色,满足内心的狂妄与自恋。
马原在采访中几次提到,马格离开的没有痛苦,他短暂的一生是非常美好的——也许他是在麻痹自己的丧子之痛,也许他是真的这么想的。
但无论哪一种,在马原内心深处,儿子的生命是自己给的,他有权力决定马格的健康,也有权力决定他是否上学、做什么职业。
他是典型的自恋型父亲。孩子只是他自恋的延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非常遗憾的是,马原的妻子太弱了。她在精神和内心都无法抵挡这样一个强大的、自恋的男人,只能逆来顺受。在生活中照料他、服侍他,在其他的事情上也是亦步亦趋地听从他的号令。
作为母亲,她本来是有权利让孩子接受治疗的,可是她顺从惯了,不敢反抗,不能忤逆,最终造成了马格的悲剧。
04
我们身边这种潜在“土皇帝”并不少,也许正在声讨马原的男性中,有不少也是在家里指手画脚、高高在上的“小皇帝”。
马原自己度过了波澜起伏的一生,也许古稀之年,他真的觉得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就是最好的生活
但问题是,他是没有权力决定孩子要过的人生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借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是要完成自己的探索,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自己的彼岸的。
所以,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跟父母逐渐告别的过程。
但马原不想。
他认为儿子是自己的延伸,甚至是他生命力的延伸,所以他从未做过让儿子跟自己告别的准备,总是想绑在自己身边。
甚至马格去世后他都在说,很遗憾他不能陪自己了,而不是他年少离世,人生戛然而止多么令人遗憾。
05
马原希望孩子在他的理想之境内生活,当个茶农,他认为这是很好的生活;但妻子说过,儿子跟自己采茶的时候,曾经说过他不喜欢做茶农。
许多父母,会把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工作的理解,强加于孩子,希望孩子给自己圆梦,完全不理会孩子自己的想法。
我听过一个惊悚的真事儿,妈妈偷偷篡改孩子的志愿,导致孩子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是去了妈妈选的的学校,孩子为此抑郁了,妈妈还大嚷“为你好”。
克莱德先生偶尔会说,豆豆哥以后要学什么专业,每次都遭到我的阻击:现在谈这些都为时过早,应该看他的兴趣和擅长什么,到时候由他自己决定。
但当爸爸的对此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是在用过往四十多年的人生经验给孩子“点燃一盏灯”,“让他少走弯路”。
可以给建议,不要横加指责。这是我的原则。
那些自以为是的引导,再加一点强势和力量,就会成为对孩子的压迫和摧残。
所以啊,看马原的故事的时候,也琢磨一下自己吧。
警惕你身边的土皇帝。
尤其是,警惕自己变成那个自恋土皇帝。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