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所谓“泡沫”就是: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但市场却因为某种“金融之谎”而给出了更高的价格。2020年之后,美国的情况基本如此。疫情阻断了经济增长,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却依赖货币的无限投放,维系着本不该有的价格。但现在,美国该如何圆这个“金融之谎”?如何实现“软着陆”?恐怕麻烦巨大。
3月27日的消息,作为1929年大崩盘等经典“泡沫”案例的深入研究者、金融市场泡沫的研究专家,并于近年成功预测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牛市顶部以及2009年熊市底部的传奇投资人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最近发出中肯的警告:在疫情期间,美国股票、债券、房屋、艺术品和其他资产的价格飙升至令人兴奋的高点,已经为历史性的崩溃和痛苦的衰退铺平了道路。他认为:随着“一切泡沫”的破灭,标准普尔500指数可能暴跌50%。
美国金融“泡沫”真有那么大?格兰瑟姆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下这个“泡沫”是远超2000年的“大泡沫”。因为,它包括了房地产“泡沫”和债券“泡沫”,而2000年只是互联网泡沫。2000年,美国经济只出现了轻微衰退,但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82%,标普指数下跌了50%,而这次绝不会像2000年那样温和。在格兰瑟姆看来,美国今天的“泡沫”几乎是个“无所不包的泡沫”,比如房价被推到创纪录水平,股市更不要用说了;尤其是美国债券市场,它因利率创纪录的低水平而价格超高,而且被吹到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规模。当然,艺术品和其他所有资产也都基本如此。
“总体而言,这样的超级泡沫很少见。”在谈到硅谷银行时格兰瑟姆指出:“我对硅谷银行(戏剧性的倒闭)确实感到惊讶,但我对这种令人惊讶的事情本身并不感到惊讶。如果没有泡沫破裂,我才会感到惊讶。”他告诫:“不要持有短期美国股票。如果你必须持有美国股票,那就看在上帝的份上,还是长线投资吧,投资资源和气候变化,而远离其他任何投资。”
他说:“我希望大家都知道,自保罗·沃尔克以来,美联储从未做对过任何事。他们只是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一系列连锁超级泡沫的环境,而这些泡沫破裂后会带来严重而痛苦的后果。”
格兰瑟姆所言是大实话,只是美国官方和世界各国讳莫如深,甚至还有些侥幸心理。其实,现在的美国,最可怕的泡沫不是房价,也不是股市,而是债市。美联储执行多年的超低利率政策,给美国债市留下了十几万亿美元的“超低收益国债”和几十万亿美元的超低利率资产抵押债券,这些债券根本经不起美联储大幅加息,因为其价格下跌太快、太深,投资者极易受到严重伤害,尤其是使用杠杆持有美国债券的投资者,其结果不言而喻。
更大危险是:如果这些债券的持有者亟需现金而必须变现这些债券,那损失则瞬间变成现实。硅谷银行就是典型案例,存款挤兑使其不得不变现债券资产,但变现的结果是“亏光资本金”之后破产。
这些投资者不能尽早抛售这些债券而减少损失吗?当然可以。但如果市场投资者都加入抛售,市场会不会立即承接不足,并导致价格更大跌幅?实际上,美国债券市场已经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情况,这是金融市场重大风险之一。怎么办?除了提高利率——为流动性风险支付更高的风险补贴(风险溢价),没有更好的方法。所以,美联储“逆境加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不是通胀所迫,而更像是为美国国债未来的投资者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以确保美国财政部赤字顺利扩张。
正因如此,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美联储把国债收益率控制得很好就以为美国国债市场没问题”,其实那是美国大型金融机构——作为国债市场做市商拒绝大量抛售国债的结果,作为交换条件,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可以得到美联储保障,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适宜的国债收益率”背后或隐藏着重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如果全世界都确信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巨大,那谁还愿意继续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如果不愿意,那美元的安全又该如何保障?
撒谎必有代价。金融“泡沫”就是“金融之谎”的必然产物。一般而言,任何一个“谎言”都需要撒谎之后的100个“谎言”去圆,但现在,亟需“圆谎”的美国,还有多大能力去圆这个“世纪金融之谎”?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最近有个说法:美国储蓄存款大搬家,海量资金流入香港。也许这并非空穴来风,但如果把它过度解读,恐怕也会导致一些误导。
应当看到,一些富有的海外华人,当他们看到“硅谷银行事件”和“瑞信事件”,以及美国和瑞士政府、央行在处理事件过程中颠三倒四,这势必击垮他们对美欧金融业的传统信仰,并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加安全的“避风港”。在此背景下,一些华人资金把目光投向香港,不足为奇。但是,如果说美国或欧洲公民把钱存到香港,那恐怕也言过其实。
刚刚看到美联储的一则统计数据显示:3月15日之前的一周,小型银行存款总额减少1190亿美元至5.5万亿美元,降幅创下纪录;但与此同时,大型银行则新增存款670亿美元至10.7万亿美元。一减一增之间的差额520亿美元,那这笔钱去哪了?美国市场研究机构(EPFR)3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22日之前的一周,该机构跟踪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达到155周高点,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连续第二周出现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也就是说,离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金,进入了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可见,美国储蓄“大搬家”或只是从小银行流入大银行,以及银行储蓄转化为货币市场基金。至于,到底会有多少钱离开美国本土?目前还是一种“定性式的逻辑推理”,而没有客观的统计数据支持。但需要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此“定性式的逻辑推理”表现得深信不疑。为什么?恐怕这与世界对美国信用的信仰受到严重伤害有关。
可以肯定:如果美国依然我行我素,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上继续横行霸道,横冲直撞,不讲公理,那全球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势必更大规模远离美国。但现在,美国正把世界对它的“隐忍”当成政绩,而无视盟友以政治立场换取经济背叛的“暗流”,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美元之劫。包括德法、日本等美国盟友前所未有地减低美元储备、大买黄金的举动,或为现实例证。
当然,现在市况还浅,还不至于扳倒美元地位,但毫无疑问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已经开始。这才是美国真该好好应对的未来之灾。该如何应对?加大蛮横无理的抢劫?那只能加速美元的垮台进程。所以,美国需要缓下来,好好想想未来世界各国间的相处之道,想想自己该如何重新取信于世。
说回美国储蓄存款。现在看,大部分还属于美国“内部的结构性变化”。比如,小银行流动性紧张,而大银行流动性宽松;储蓄存款减少,而货币市场基金增长。这样的结构性变化只会加大美国银行业的集中度,而对美国宏观流动性也许影响不大。如果美联储希望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中小银行,它只需“拆东墙补西墙”——用大银行增加的超储去为小银行提供流动性即可。但现在看,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确有放大(增长大约3000亿美元),这明显与美联储加息缩表的进程相悖。这只是银行业危机初期特有的短期现象?还是未来长时间干扰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因素?这显然取决于势态如何发展,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从硅谷银行的个案看,目前已经有第一公民银行宣布对硅谷银行实施收购,所以势态似有缓解迹象。但从收购的事项看,第一国民银行只收购了硅谷银行手中的贷款,而那些已经严重缩水的债券资产依然留在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手里。估计,这些债券资产只能等它逐步到期兑付之后,才能有效减少账面损失。但基于严重通胀的作用,这笔资产最终会形成多大的“实际损失”?难以判断。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当美联储把基准利率升值4.75%到5%的时候,欧元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分别只有3%、4.25%、4.5%和3.6%,日本更是坚持负利率,基准利率维系在-0.10%。从发展中国家看,目前巴西、俄罗斯等一些发生了特殊状况的国家,其基准利率高于美国基准利率,比如巴西是13.75%,俄罗斯为7.5%。其它经济相对正常的国家,其基准利率都低于美国。比如印度基准利率为3.35%,南非则为3.75%,中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也不过1.5%而已。
为什么要进行各国利率比较?因为现在看,美元基准利率已经远远高于欧元、英镑、加元、澳元和日元。尽管历史上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相距这么大,实属罕见。尤其是当下美元和欧元的基准利率差距居然高达175到200个基点,历史上似乎绝无仅有。
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利差?它是否在美元利率中正在越来越多地嵌入美国信用的风险溢价?如果是,那是否意味着美元霸权地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实,这种猜测的正确概率并不低。第一,据3月15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月,全球至少有16个国家或地区出售了美国国债。甚至连百慕大也一直在出售美国国债。第二,在近年的国际事务中,美国严重自私和失信行为太多,以致非美阵营或不愿选边站的国家,越发担心在美资产的安全,从而减少对美国债持有;第三,在担心美国国债价格大跌的投资者、美债主要持有国、美联储缩表的共同加持下,美国国债市场已经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加之市场流动性不足引发美国“银行业危机”,更加刺激美国国债风险溢价上升,动摇美元地位;第四,美国国债上限无法获得顺利提升,势必加大美国国债违约风险,这个风险当然危及美元。
所以,无论你对美元的信任是否依然如故,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美元霸权地位的“摇晃”幅度正在加大。最新的现象是:第一,黄金或已摆脱美元控制,而无论美元指数上升还是下跌,黄金价格均保持涨势,一改以往的负相关关系。第二,日本抛售美国国债的态势似乎被压制了,但法国、德国、以色列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这些美国盟友也在做空美国国债。
尤其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沙特阿拉伯,其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已从2020年的1844亿美元,降至今年1月的1110亿美元,累计净出售734亿美元,出售率40%。这是否会威胁石油美元市场的安全?
不确定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不能尽快破解银行危机,下一波美元“摇晃”会更剧烈。美联社3月23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0%的美国人表示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有信心,显著低于2020年的22%。同日的另一项调查显示,3月份,约88%的基金经理预计未来12个月,美国将持续滞胀。如此经济情况又会给美元带来什么?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