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张园采取的“征而不拆、人走房留”模式,对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是较为有利的。
◆张园整体成片的保护性征收改造模式体现了保护理念的进步,在修缮工作中不去刻意做旧的方式,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当代人的诚恳。
作为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博物馆”,张园的保护工作有特殊示范作用,其创新的“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改造模式,为成片历史建筑群保护提供了新路径。
张园的保护性征收改造模式体现了保护理念和技术的巨大进步。在对待存量建筑时,尊重城市记忆和历史价值,对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以保留为主、改造为辅、拆除次之,不是一味追求新用地、新风貌,一拆之后原地重建。
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核心通常在于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张园保护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改善原住居民的居住条件。老建筑的居住密度很大,超出了原始建筑设计容量,造成历史建筑长期处于超负荷使用的状态,居民的居住条件也不尽如人意。如果原住居民继续留在张园,每家都改造为厨卫独立的成套住房,存量空间根本无法满足;如果让一部分人走,一部分人留,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最后,张园采取了“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让原住居民到张园外改善居住条件。尽管这样的模式成本高、社会责任大,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却是较为有利的。
保护工作的最难点往往不在建筑遗产本身,而是如何平衡保护成本与活化利用之间的关系。2021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是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思路的重大提升。活化利用是未来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抓手,也因此,每座城市对历史风貌的保护方式虽不尽相同,但都需要实事求是地计算保护成本和活化利用的收益总账。张园不能只被当成博物馆,而是要与整个社会发展进行联动,要考虑它未来在整座城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并且如何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看到这些价值。
转载: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