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娱乐圈的动静很多。
全民捉奸,天王分手,顶流恋爱等等,但这些瓜料蝉主无心吃。
想和你们聊的,是关于娱乐圈的另一个话题。
先提个问,当今娱乐圈最缺什么?
颜值实力并存的偶像?或是严打细磨的优质作品?还是明亮公平的规则?
蝉主看来,最缺敢说真话的明星。
31年前,在亚洲电视的王牌综艺《今夜不设防》里,有最胆最大的香港明星。
有张国荣分享第一次跟叶童合作大胆床戏经历。
有自爆曾当过情妇的关之琳,堪称“当代最有自知之明的小三自白”。
有张曼玉亲口承认,自己入娱乐圈的初心是爱慕虚荣。
而在如今内娱,除了那英那句自带语音的“你装什么装”。
大多都是躺平任嘲或是自嘲打哈哈,凹着人设,love and peace。
但最近有位女明星,却着实把蝉主吓到了。
王鸥前两天发表了一篇“小作文”,内容很狂野——
“手撕粉丝”
是真的怼,巨狠那种。
先不说写得好不好,起码王鸥是真的刚。
她下场“手撕”粉丝
是刚还是忘恩负义?
这篇“怼粉”声明,篇幅很长。
蝉主总结了下,内容大概有三点:
怒怼了那些闯入“私生”领地的粉丝,不以尊重为前提就没必要喜欢她了,建议脱粉;
劝警一些“绑架式”关心她的粉丝,明星是泡沫不负责造梦;
最后表达了不需要过度关心她,呼吁粉丝更应关注自己的生活。
这话一发出,粉丝还没出声呢,路人反倒先炸了。
说她飘了,说话太伤人,情商低。
嘲她有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得了便宜还卖乖。
典型的忘恩负义。
其实这件事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事起有因。
有些人追星的确过于狂热了。
王鸥有个十几年的好友,最近开了直播。
结果一群粉丝天天跑人家好友那儿打探军情,大到她们当年怎么认识,小到衣食住行balabala,无论私信还是直播都被问东问西。
可人家不出道也不是圈内人,天天叨叨确实打扰到了别人。
还有之前,王鸥在某平台开了家闲置店,本意是义卖筹集公益捐款。
可部分粉丝却总是留言跟商品无关的东西,搞得整个店乌烟瘴气。
王鸥见势,也宠粉,就给粉丝专门开了个树洞。
后来,店是清净了些,但“晚睡秃头猝死”的私信关心却多了起来。
关心本意是粉丝的爱,但规定明星几点睡,我付出了关心你就必须有求必应的“绑架式关心”,是有点儿过了。
这不是王鸥第一次说这事儿了。
发过周深的表情包,也温柔地好言好语表达过。
但很多粉丝不仅没听进去,反变本加厉,才有了这篇“怼粉发言”。
有一说一,王鸥的这番话很直白,也确实有点冷漠,带点狠。
但无疑是正确的“残酷事实”。
真话,本来就是不好听的。
她说这个话,不是没有问题,但也没有大问题。
问题在于扎得太狠,扫射面太广,容易有人对号入座。
这篇长文,蝉主倒不觉得是“手撕”,更像一个大姐姐的警醒:
你们这样过度关注我,不仅会给我和朋友们带来困扰,其实更影响了你们自己,你们更应该过好自己的生活。
看似是在狂怼粉丝,但却是当代清醒偶像的护粉方式。
没把粉丝当傻韭菜割。
起码蝉主是这样觉得。
王鸥长篇大论想要表达的,不过是那句说了一万遍的话——
离作品近一点,离生活远一点。
欲带皇冠,必承其重,这话没错。
明星经济依赖粉丝,这也没有错,他们的收入来源和粉丝流量息息相关,这无可争辩。
但每个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有资格和能力当别人的某某。
偶像不是粉丝的全部,粉丝也不是偶像的附属。
追星没错,但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首要前提。
不打扰偶像是对偶像的尊重,不影响自己生活是对自己负责 。
这一点,王鸥说得很冷漠也很清楚。
老实说,作为公众人物,写这么番话,是不聪明的做法。
把愤怒直白po出来,全网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解读,理解的,欣赏的,愤怒的,嘲讽的。
这些王鸥自己不会不知道。
真实且正确的表达反倒成了遭受攻击的靶子,可她还是这么做了。
忠言逆耳,宁可掉粉也依然掏心窝子坚持表达的明星,如今内娱真不多见了。
粉丝虚幻的群体高潮
有的明星要背锅
王鸥的发声再次引起思考:明星与粉丝,究竟该如何定义?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和王鸥“硬刚”相反的,无疑是“媚粉”了。
字面上看,“媚”有迎合、巴结的意思。
放到明星身上,指的是一种讨好的姿态。
讨好谁?粉丝呗。
什么样的行为算媚粉?
比如贩卖“男/女友幻想”。
或有意无意地迎合粉丝的“性幻想”。
清楚粉丝喜欢什么、在意什么,从而刻意去投其所好。
更甚者和粉丝低俗互动。(图片就不放了,自行想象)
这样媚粉当能圈不少粉,只是姿态太不健康好看了。
一昧的讨好迎合,看似卑微,实则受驱于利益。
粉不粉丝的无所谓,对我有价值就行。
这种关系是畸形的。
后果往往是偶像失去对自己定位的把控,也破坏了偶像粉丝之间的健康壁垒。
一旦利益不对等,也就说散就散,最终相互反噬。
蝉主已经预想到有人会骂,别一棍子打死,人家那是“宠粉”。
“宠粉”和“媚粉”,是有区别的。
我举两个例子,一目了然。
同样是对话粉丝,张震是这样聊天的。
就像和朋友唠家常,跟你说爱吃的食物,还有点话痨。
要撤了,就正经大方说再见,并留下中老年式真诚祝愿。
同样是粉丝福利,黄子韬给探他班的粉丝点了麦当劳和零食。
担心录制时间太长粉丝饿了。
真正关心粉丝,感谢他们的支持,而不是用卑微讨好的方式。
把控住分寸感,尊重粉丝,也尊重自己。
蝉主认为,这才算得上“宠粉”。
“宠粉”是尊重、理解、回馈,而“媚粉”是纵容,刻意顺从。
偶像对支持自己的粉丝感激,平等给予回馈,是明星的正常营业,也是合理的粉丝福利。
明星不该被神化:“必须完美无缺,天使神仙”。
也不该被商品化:“必须对粉丝有求必应”。
隔断粉丝的“妄想”,让粉丝更加爱自己,才是以身作则履行好一个偶像的职责。
看了太多流量粉丝经济那套油腻的“媚粉”做派,与粉丝的虚幻的自我感动和群体高潮。
也从侧面反衬了王鸥这番话的可贵。
王鸥的话实实在在地打了那些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低龄化粉丝的脸,也是给他们打了一针“成熟催化剂”。
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喂,别管我了,我也不会迎合你,过好你自己吧。
王鸥的话冷漠却负责。
明星和粉丝,从来都是两个圈层的独立个体,明星该明白这点,粉丝更该懂得。
偶像是闪闪发光的,但那些光应该是指引我们越来越好的动力,而不是推向妄自菲薄的深井。
“追星”其实挺冤的
本不该被污名化
王鸥怼粉,很刚很残酷很清醒。
但也侧面加深了一个大众范畴里的刻板印象——
追星病态现状。
大多人一提到追星,脑残粉、无脑狂欢、浪费、乱像等负面词语很容易被联结在一起。
追星被污名化,是切实存在的议题。
追星,本是个中性词,甚至可以说是个“正能量词汇”。
古往今来,因为追星而坐拥成功地正面例子比比皆是。
17岁的克林顿追星肯尼迪,20年后,他终走入了白宫,成为他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那颗星。
12岁的刘谦从大卫科波菲尔手上接过魔术大赛的冠军奖杯,追星27年后,刘谦以优秀的华人魔术师的身份,再次站到了大卫身边。
14岁的张艺兴,喜欢林俊杰,为了能追上偶像的脚步,当练习生的那几年,都在不停歇苦练,终和偶像同台演唱肩并肩。
莫文蔚6岁就粉上张国荣,于是带着他的光发奋努力,除了能站在张国荣身边共同合作,更是成为了自己的莫天后。
不可否认存在病态乱象,但一棍子打死“被污名”,追星有点冤了。
“追星”其实本可以是一种良性的,健康的,平等的关系。
也很简单,就是他在发光,你在喜欢,然后你借他的光,照亮自己。
因为欣赏而被吸引,而崇拜,而喜爱。
起点是爱,终点也是爱,付出的是爱, 得到的也是爱。
“追星”本就是这样一份浪漫奇妙的羁绊,不该被按头污名。
关于粉丝与偶像的关系,蝉主听过最美好的描述是——
就像平凡忙碌的人生落入了一段月光,然后在追随的途中借着他的光亮不断进步和成长,最后成为明月身边同样闪闪发亮的小星星。
哪怕相隔万里,也因为追逐光亮而让人生路变得越来越好。
也像在尽是黑暗的夜里跋涉,抬头可望的明月。
我们从月亮那里汲取前行的力量,却不会妄想揽月。
追得太近,反而什么也看不清了。
而这需要明星和粉丝双方互相成全和努力。
追星回归纯粹的热爱,那种明星与粉丝能真诚交流的氛围,是很怀念了。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mku8@qq.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