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典在李子园忙碌。
8月16日,仪陇县马鞍镇险岩农村社区1组张纯典的果园里,晚熟脆红李迎来了收获的时节。一颗颗色泽红亮、果肉饱满的李子挂在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煞是好看。果实的芳香飘荡果园,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老张满足的笑容里。“这几天我把李子运到场镇销售,好卖得很,很多人都说我家的李子好吃。”74岁的张纯典一边采摘李子一边自豪地说。
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张纯典通过努力,不但实现脱贫,还发挥自身所长,发展了一个家庭小果园,每年仅水果销售收入就有3万多元。老张坦言,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越过越有希望。
A李子满枝头 果香迎客来
“张老板,明天你在家里没,我们过来摘李子。”
“在家里,你们来就是了,这几天的脆红李正好吃咧。”
8月15日,张纯典接到老顾客要来家里采摘李子的电话,乐呵呵地向老顾客推销起了自己的水果。“因为我家水果好吃,每年都有人专门开车来家里采摘。”张纯典自豪地说。
现在的老张,言语间透露着满足和幸福,而在前些年,老张日子更多的是心酸和苦涩。老张所在的险岩农村社区,地理位置偏远,他的家就在山顶上,过去交通尤为不便。那时,老张守着几亩庄稼地,一年的收成除了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外,几乎没有什么节余。收获时节,他将自家农产品拿到镇上售卖也是一件难事,只能肩挑背扛,条件十分艰苦。加之老伴杨应琼一级肢体残疾,无法干重活,家里家外的重担都压在老张一人身上。
老张对记者说,近年来,生活了60多年的家乡慢慢发生了变化。最要紧的是,路修通了!一条平整的水泥公路,犹如一条玉带,连通各家各户,也打通了村民走向富裕的道路。村道路修到老张家门口的同时,村里又修建了便民道、产业便道,这让农业生产也变得便利。
勤劳的老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状况,由于种植水果经验丰富,于是决定发展家庭小果园。说干就干,老张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自家土地面积,购买了20多棵桃树、20多棵柑橘树、40多棵枇杷树以及上百株李子树。后来,根据市场需要,老张又购买了早、中、晚熟三类品种的李树。
B产业多元化 村民腰包鼓
“我从二十多岁就开始侍弄果树,有一些经验。但是现在果树品种和以前不一样了,栽果树也有了新标准,还要不断学习。”张纯典告诉记者,为了打理好自家果园,他和其他村民一道,在村干部组织下前往眉山市、嘉陵区、阆中市等地学习,连仪陇周边的果园,他也几乎跑了个遍。一圈跑下来,他牢牢掌握了果树栽种新技术新知识。
积累了经验、学习了新技术,老张把自家果园经营得有声有色。年年他家果园都能有不错的收获。“现在马路修到了家门口,每次上街卖水果,我儿子就开车回来拉,很方便,再也不像以前肩挑背扛了。”老张满足地对记者说道。
此外,老张还是一个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发展自家果园的同时,他发挥党员本色,积极帮助其他村民解决问题。“村民在栽果树方面有问题找到我,我很乐意教他们,只有大家生活都好了,才是最好的。”老张说。
老张告诉记者,一年下来,家庭小果园能够给他家带来3万多元收入。此外,他还在村里的产业园务工赚钱,用勤劳肯干换来了如今富裕满足的生活,也实现了脱贫。“现在条件这么好,生活有奔头了,干活都不觉得累了。”老张乐呵呵地说。
险岩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寿伯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他们顺利实现了土地流转1250亩,其中开垦荒地820亩。引进了果树栽种专业技术人员,种植了优质桃树850亩、樱桃50亩、李子350亩,吸收剩余劳动力150多人在果园务工,每人每月可就近挣钱1300多元;全村仅果园一项产业就新增产值39万多元,人均增收360多元。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琴 文/图 实习生 李子涵